《当代中国评论》季刊自从去年秋季问世以来,通过编辑部同仁勤奋和有效率的工作,已经出版了两期正刊,一期特刊,而且还出版了一期英文版。当代中国评论”在华语世界名声鹊起,受到华语知识界、思想界包括美国学界和主流大学,特別是对华研究机构和智库的关注!
本期学者专辑特別推出良心学者、原清大学法学教授许章润的三篇文章。许章润的名字在中国是属敏感词,被大陆公共领域包括各大网络媒体封杀。许章润在华语网络世界被称为“言午”先生。一个人的姓氏为了敏感而不被屏被,必须拆开来读。这恐怕是中华文字创立以来的一个奇葩!许章润是当代中国真正的良心学者,如他经常引用胡适的话:“是先生总是要说话的”。今天的中国太缺少这样的良心学者,太缺少这样能够真正凭著良心“秉笔直书”的学者!呼吁中共执政者恢复许章润先生清华大学教授职位,还他一个学者应该有的地位和草严。
本期特別推崇两位青年学者陈纯博士和郑鸣鸣博士的文章。年轻一代学者具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全新的知识结构,精神解放,视野开阔,思想不受禁锢和羁绊。在陈纯和郑鸥鸣身上,我看到中国未来思想界的希望!
我在《当代中国评论》创刊词说过:“《当代中国评论》愿为全球华人知识分子供一个研究和讨论问题的平台。《当代中国评论》英文为ContemporaryChinaReview,顾名思义就是对当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研究探讨和分析评论。《当代中国评论》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在全球近80个国家发行,把中国学者的真实的声音传播到全世界。《当代中国评论》愿为全球华人知识分子当发声的高音喇叭。子弹无法击落人类追求自由的声音;信息防火墙更无法阻挡他们的声音在全世界自由的天空回荡。”迄今为止,在华语世界能够同时出版中文版和英文版,代表当代中国独立公共知识分子和学者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刊物,《当代中国评论》首屈一指。
本期学者专辑特别推出良心学者、原清华大学法学教授许章润的四篇文章。许章润是自鲁迅之后第二个被国人称为“大先生”的学者与作家。大家都知道,许章润的名字在中国是敏感词,被大陆公共领域包括各大网络媒体封杀。许章润在华语世界被称为“言午”先生。一个人的姓为了敏感而不被屏蔽,必须拆开来读,这恐怕是中华文字创立以来的一个奇葩!中国的执政者经常引以为傲地说,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了,是否还记得,早在二千多年前《诗经》中就说过,“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中共号称要复兴伟大的中国梦,不就是想回到盛唐辉煌吗?但是有没有想到当年的贞观之治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纳谏如流。如果没有他容忍身边魏征的光明磊落、嫉恶如仇,敢于犯颜直谏,采纳魏征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谏言,怎么会有盛唐的辉煌气象!
史书记载:魏征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因为魏征经常为件事直谏,让唐太宗经常下不了台非常生气,但是他事后一想,言虽逆耳,却是忠言,为此感激魏征的忠诚特别赐书写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魏征接过赐书说,“谢陛下赐书,但是臣不愿做忠臣”。唐太宗为此疑惑,魏征答道,“臣不愿当忠臣,愿做良臣”。唐太宗问:“这忠和良有何不同?”魏征回答:“做臣的对人君言听计从、忠贞不二,乃忠臣也,直言近谏,匡正人君过失,君臣协力者为良臣也。”唐太宗听罢连连称赞,随即将“忠”字改为良字。魏征去世,唐太宗叹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在我看来,许章润已然超越唐代魏征这位“良臣”,是当代中国真正的良心学者!如他经常引用胡适的话:“是先生总是要说话的”。今天的中国太缺少这样的良心学者,太缺少这样能够真正凭着良心“秉笔直书”的学者!我在这里借此机会呼吁中共当局恢复许章润先生清华大学教授职位,还他一个学者应该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希望中共最高领导人如果真正要复兴伟大中国梦,应该至少有唐太宗那样的胸怀。中共中央委员会1957年曾经发表过《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中也说过,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知者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共这家百年老店不要摒弃曾经制定的原则。
本期内容我特别推崇两位青年学者陈纯博士和郑鸥鸣博士的文章。陈纯毕业于国内中山大学哲学,获博士学位。他是我特别推崇的目前在中国大陆少数坚持普世价值,理论水平相当高以及对当下中国大陆社会分析研究非常贴近现实的青年才俊,我主编的“当代华语世界思想者丛书”在纽约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他的政治哲学评论集《自由主义的重生和政治德性》(在谷歌平台和谷歌图书全球发行)。本期刊登他的文章《当下中国的民粹主义》,这是目前学术界第一次用哲学会社会学分析当下中国大陆的小粉红现象,填补了中西学术界的一个空白,本刊第二期英文版将刊登这篇文章。郑鸥鸣博士是旅日华裔学者,毕业日本西南学院大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博士。最近参加我主持的“纽约思想者沙龙”讨论会,他对当时即将召开的“中美阿拉斯加”会议做出了精准的分析和评论。他的发言很快被美国卡特总统中心办的“中美手机印象网”发表。这次他专门为本刊撰写的关于“中日关系未来的展望”的文章,对当前国际关系新格局下的中日关系未来发展做了非常到位的分析和把握。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完全把握在他们手中。正如我在“当代华语世界思想者丛书”前言所说,“年轻一代学者视野开阔,思想开放,有独立见解;没有或少一些思想的禁锢和羁绊,许多年轻学者更具有挑战权威和批判所谓‘学术霸主’的勇气和全新的知识结构,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在陈纯和郑鸥鸣身上,我看到中国未来思想界的希望!
2021年3月31日于纽约